天灾是人类生存必须面临的一道大题,如何解释天灾及其背后的原因,能否正确认识自然规律,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文明程度和科技的发展水平。
地震也是人类躲不过去的一道坎,但长久以来无论中外,人们一直将其归结为老天爷发怒,直至近代才逐渐有人用科学的眼光审视这一自然现象。
1755年11月1日葡萄牙里斯本发生了一场8.5级巨震,死伤惨重,闻名全球。这场地震除了是一场巨大的灾难,更是一个契机,它引发了一群千里之外的美国人对地震这一现象的科学讨论,揭开了人类正视地震、研究地震、科学抵御地震的序幕。

1755年11月1日里斯本地震
1755年11月1日,里斯本全城居民正共度万圣节。当地时间上午9时40分,距里斯本东南方向200千米左右的大西洋发生了一次巨大的地震。震级达到矩震级8.5-9级,整个城市85%的建筑倒塌,里斯本中心地面开裂了5米,形成巨大裂缝。幸存者纷纷逃往码头躲避,等待他们的却是无情的海啸。遇到海啸的人们又奔向高处,以免被巨浪卷走,但地震引起的火海还是将他们全部吞噬。
在地震、海啸和火灾的共同打击下,仅里斯本就有7万余人死亡。毗邻的西班牙、摩洛哥同样也受到了地震和海啸的侵袭,死亡人数不可计数。
如此巨大的灾难令世人震惊,千里之外的美国也不例外。作为地震多发的国家,美国时常遭受大震袭击。凑巧的是,11月18日一场6.0级地震袭击波士顿,更加刺激了民众敏感的神经,更引发了一场关于地震成因的辩论,并持续了数周。

1755年11月18日美国安角6级地震
17世纪,人们对地震的主流观点限于神学,与我们地震是老天爷发怒的解释没什么差别。然而这次,一项新技术被卷入了争论。
17世纪40年代,本杰明·富兰克林和其他人推动了闪电和电的研究。由于他们的发现,许多建筑物都安装了避雷针,以安全地将闪电引到地面,从而避免对人员和财产造成损害。

本杰明·富兰克林通过风筝证明雷电是电组成的
新技术的出现总会引起一些保守人士的不安。1755年里斯本地震发生后,波士顿的牧师托马斯·普林斯(Thomas Prince)提出了一种新的地震理论,认为避雷针的使用会引发地震。
他在自己出版的一本小册子中写道:“在地球周围竖立越多的铁点,会将电物质从空气中抽出;地球就越需要充电。”。“这种电物质……很可能是产生地震的主要工具。”

呐,这位就是托马斯·普林斯
这位牧师表示,波士顿在地震中遭遇了更强烈的震动,是因为它比其他地区有更多的避雷针(事实上,是波士顿地下松软的土层放大了地震动效应,使建筑受损最严重)。总之,他认为地震归根结底还是“天上那位”对避雷针的惩罚。
许多神职人员随之附和,解释地震的精神意义。报纸上铺天盖地都是关于地震和成因的报道,人们在街头巷尾、在商店柜台、在厨房餐桌上都在讨论这个话题。
“天上那位”肯定是不会对此作出回应的,但是地上有不少人提出了反对意见。
哈佛大学数学与科学教授约翰·温斯洛普(John Winthrop)是其中的领头人物,他反驳了牧师的观点:

约翰·温斯洛普:我不同意!
他写道:现在主流观点认为,电可以用来解释一切……甚至是地震的原因。但是这需要进行科学调查,以更好地解释地震的原因,而不是放任滋生对新技术的恐惧。
两人你来我往,在报纸、信件和私下交流中持续了四个月的争论,最后总算握手言和并尊重对方的不同观点。真是君子和而不同焉。
期间,温斯洛普还发表了演讲,因为他担心牧师的著作会阻止人们使用避雷针来保护建筑物。
在演讲中,温斯洛普分享了他对地震的细致观察,震动有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,还阐述了自己对地震成因的看法:地下空洞和蒸汽。
温斯洛普的观点肯定无法与现代科学的认识相提并论,但是在当时,这是人们正视地震这一自然现象的转折点。温斯洛普的演讲后来发表在当时的主流科学期刊《伦敦皇家学会哲学汇刊》(the Philosophy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)上,塑造了自己在科学界的地位,反映了当时西方社会的科学思潮,也是大功一件了。
来源:震知卓见